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安排,为深入推进二级学院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01
学院简介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群(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物理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4.2%,硕博占比98.3%,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竞赛类一、二等奖,拥有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7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2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竞赛中,参赛规模和获奖数量稳居全校首位。
学院发展历程
02
办学思路与目标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生为本、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服务地方需求,积极融入山东省和泰安市发展战略,致力于面向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物理教师和面向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行业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定位
培养能够在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应用领域,从事智能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应用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服务社会意识和良好的持续学习、工程实践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目标定位
掌握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从事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物理学专业目标定位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教育情怀深厚、热爱物理教育事业,物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厚实、物理实验能力和物理教学能力过硬,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善于综合育人,能够从事物理教学、班级管理及相关教育工作的中学骨干物理教师。
03
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对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特色鲜明、体系较完善、成效显著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校级微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申报工程教育认证,物理学专业二级师范专业认证申请已受理;进一步加强学院教育教学质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教学督导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行多侧面、多环节、多形式的督导,实现校院两级督导教师本学期课程全覆盖。
04
学科专业平台深厚
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强优势积累与特色凝练,全面形成人员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依托省青创团队,省级特色实验室,打造物理、电子、通信等研究方向、形成以学科和专业相互支撑的体系。
2016年获批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信息通信技术;
2019年获批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光电信息技术科研创新团队;
2022年获批山东省青创团队—微纳激光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
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校学校特色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特色实验室;
2024年,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审核通过,开设光电信息工程方向。
依托省青创团队,省级特色实验室,融合物理、电子信息、通信等研究方向,形成以学科和专业相互支撑的体系。2024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与山东凯普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微纳光电技术与智能应用实验室,联合开展全自动光纤拉锥机研发,成功应用于光纤无源器件的自动化成产中,光纤耦合器件制备成功率达到90%(提高20个百分点)。
05
教学工作质量超卓
以教学研讨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近五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高校劳动教育典型实践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1项,发表教研论文84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市厅级教学成果奖16项。
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
06
未来工作思路
发展目标:“电子信息+物理应用”双向赋能,实现基础学科应用面向,应用学科基础增强。
具体举措: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为基础,解决“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健全“课程思政”评价和绩效考核管理。
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完善双向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和切实落地管理和考核制度。
以优势互补为出发点,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共同事业为根本点,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建“专业用的上”的服务型基础学科,小学科逻辑统一于大工科,以服务刷存在,以服务谋资源。
强本色拓方向
围绕微纳传感、光电信息材料器件、光学探测、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团队争取特色亮点;拓展新专业新方向。
面向工科改教学
打造模块化基础课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引导建立渠道,为一流工科培养优质生源。
拓展与山东凯普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全自动光纤拉锥机研制;加强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基于物联网平台实施精细化农田管理和数字草业平台建设;参与学校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成立智能测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对外承接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