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三位一体 构建“互助共享式”心理育人新模式

发布者:学生工作处后台管理发布时间:2023-05-06浏览次数:10

山东师范大学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工作网络,实现心理知识教育多元化、心理健康活动品牌化、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化、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四级四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资源开发上,注重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实施,努力为大学生创建多重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系统,形成朋辈互助、课程体验、活动共享三位一体的“互助共享式”心理育人新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赋能。

加强朋辈互助,实现“以点带面”全提升

注重发挥朋辈互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灵护航员队伍建设,使得朋辈关怀和正能量辐射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有力支撑。选拔学生加入“朋辈帮”人才库和“成长合伙人”阳光训练营,打造一支具备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朋辈辅导技能的学生团队,在学校心理中心、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开展基础性工作,作为学校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在学生中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下感受到支持、肯定和接纳,实现自我积极发展。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高效性、预防性、教育性功能,积极开展朋辈心理工作坊、“茗想”茶会、“无忧树洞”心理互助沙龙、真人图书馆等不同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朋辈交流陪伴中认识自己、相互沟通、共享经验,实现强化自我心理支持系统、改善生活学习状态、共同成长的目标。朋辈互助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的同时,通过近距离的“互助共享式”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两翼”全覆盖

搭建课程教学平台,将课程重心转移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及潜能开发上来,逐步建立“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以体验性、实用性为目标,以分主题、分需求教学为途径,将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作为“体”,将《压力调适训练》《人际互动能力提升》等实践选修模块、《朋辈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能力训练》等技能选修模块作为“翼”,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力和创造力。倡导通过“积极资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集知识讲授、活动体验、师生讨论于一体,打破以知识体系为逻辑框架来构建课程的传统做法,避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完善的“学科化”倾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特点,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调适能力和朋辈互助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有效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深化活动内涵,实现“沉睡资源”全盘活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常态化、主题化、精品化”,依托“5·25”心理健康节、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许愿星海、心理绘画大赛、心理知识脱口秀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活动的共享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挖掘各种形式的育人潜能,切实做到注重内涵发展,引导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体验、共享和成长,从而完善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开展以“时令”为契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时令特点和大学生活实际,每月设立一个主题,开展线上知识推送与线下活动,把更多人、事、时、地、物中的“沉睡资源”纳入到活动中来,引导大学生在关爱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怀友伴,营造全程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以“自然与生活”为主题开展“园艺健心”活动,通过种植花草、领养多肉、正念插花等“美育”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向自然,感受生命成长和培育乐趣,在体验园艺给身心带来放松和愉悦的同时,学会关顾自身情绪,提升关怀、欣赏与尊重生命的能力,感受生命的蓬勃力量。